9月25日,史前文化遗址数字化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企业家齐聚此地,共同探讨宁波史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也为锚定“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数字文化赋能,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凝聚强大合力。宁波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处一级调研员夏可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检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董亚波,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书记、副院长林国聪,宁波新文三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校长鲁东明等参加。
鲁东明介绍学校数字文化创新中心,以前沿数字科技与文化融合为研究基点、以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积极回应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需要,服务于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并对宁波新文三维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数字文化技术实验室、开创数字文化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表示感谢。
宁波新文三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红、学校副校长鲁东明共同为“数字文化产学研基地”揭牌。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董亚波作了《良渚考古遗址高湿保护中的智能感知与分析技术》的精彩主旨报告,他列举了良渚考古遗址高湿保护策略,并基于土体图像监测的病害智能分析,认为可通过进一步开展多维度跨媒体数据相关性分析建模,支撑病害机理研究,通过优化智能分析算法,实现系统集成,通过研究小环境优化控制策略,有效降低病害发育。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检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作了《科技视野下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保存与展示的探索》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背景下,对于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的典型做法,通过数智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成功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书记、副院长林国聪、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党委书记,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副主任于欣分别作了《河姆渡文化发现、研究和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河姆渡文化遗址申遗策略研究》,《河姆渡文化遗产数字化考古与保护》的报告,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考古和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真正的全民共享,复兴中华文明。最后通过申遗背景分析、价值对照研究、申报条件评估,从近期、中远期申报策略进行建议。
在研讨会讨论交流环节中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浙江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单位代表相继做了精彩的发言交流,共同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献计献策。
研讨会结束,专家共同参观数字文化技术(元宇宙)实验室,详细了解数字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数字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数字文化技术服务研究。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主办,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字文化创新中心、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共同承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宁波新文三维股份有限公司给予支持。